您所在的位置:
 首页 > 出行导游频道 > 人文历史 > 下南洋:晚清华人的辛酸移民潮(图)

下南洋:晚清华人的辛酸移民潮(图)

2010-12-28 2:00:00   网友评论来源:百家讲坛  
   复制链接 |   

  飘流海外的辛酸

  “下南洋”是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,其中充满了辛酸与艰险。

  首先是“违法”。移居海外在很长时期内是不被允许的。朝廷认为,迁居海外无异于“弃绝王化”,因此,不仅不给移民任何保护,而且对回国者严厉制裁。直到晚清,清政府才意识到海外华侨的经济实力与商埠的重要性,于光绪三年(1877)任命当地华侨领袖胡璇泽为新加坡首任领事。光绪十九年(1893),清政府解除华侨海禁。进入民国,华人参与当地政治、经济、教育事业,扮演了重要的角色。

  其次是旅途的艰险。早期移民偷渡出洋,整日担心官军稽查与海盗行劫,海上风险难测,帆船时有倾覆的危险。近代出洋华工则几乎与奴隶无异,饱受猪仔头与猪仔馆的虐待。华工被封禁在船舱内,条件恶劣,死亡率极高,贩运华工的船只被称为“移动地狱”。自由移民者也经常遭到偷渡船主的讹诈与各色人等的刁难。

  再次是登陆后,移民同样面临着凶险的环境。一方面,需要克服难以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问题;另一方面,还受到当地各种势力的多重压迫。殖民者急需华人参与地区开发,但又对华人迅速扩张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充满担忧,因而有意压制华人,以致迫害、屠杀华人的事件时有发生,其中尤以印尼多次屠杀华人的事件最为惨烈。殖民势力消退后,土著政权也延续了以往排华、限制华人的政策。一旦政局出现动荡,华人往往成为各种政治势力发泄不满的对象。

  漂流海外的孤独感和受到的各种压迫,促使华人通过种种方式来保护自己、寻求慰藉与帮助,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:

  一是与土著通婚。早期移民大多是单身的成年男子,妇女数量少,男女比例严重失调,不少华人便与当地妇女通婚,逐渐融入当地社会,“华人有数世不回中华者,遂隔绝声教,语番语,衣番衣,读番书”。19世纪末,随着有关禁令的取消,华人妇女迁往东南亚者日渐增加,华人华侨与外族通婚的现象逐渐减少。

  二是创立同乡会馆。移民迁入早期,即出现以互助为目的的合作团体,马六甲的青云亭、槟榔屿的广福宫、新加坡的天福宫都是不分籍贯的华人互助机构。随着移民增加,来自同一省份、府县、方言区的同乡会馆逐渐取代前者,使华人社会的人口分布逐步呈现出强烈的地缘色彩。

  三是加入秘密会党。早在1799年,槟榔屿当局已发现华人会党(“私会党”)的存在,后来会党在东南亚各地势力急剧膨胀,成为影响当地政治的重要力量。在早期华人社会中,会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着保护人的角色。在华工贸易中,私会党大多充当“猪仔头”角色,其势力还遍布赌场、妓院、烟馆等场所。私会党内部派系林立,经常发生械斗事件。到20世纪20年代,会党遭到取缔,逐渐转入地下活动。

  大量华人移居东南亚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中国国内的人口压力,也极大地推动了东南亚社会和经济的开发与发展。华人作为东南亚各国本地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,现已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,但限制华人、排斥华人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。

【分页导航】
   [编辑:逯博]
查看更多评论>>我来说两句(已有0条评论)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(欢迎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)
忘记密码? 注册 用户名:  密码:    匿名评论
本文欢迎转载,转载请注明:转载自风景网 [ http://www.fengjing.com ]
本文链接:
本文关键字下南洋